为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于12月13日在哈尔滨市展开“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系列活动,本次活动以“重走‘红色之路’,体会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由实景研学、师生讨论和专家研讨三部分构成,旨在映射传播学概论课程中“传播”“媒介即讯息”等概念理论,通过以中东铁路为思政素材资源进行挖掘。隆冬时节,学期将尽,本次活动为同学们建构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13日下午,姜德锋老师带领传播学2022级同学来到位于西大直街上的哈尔滨铁路博物馆。在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中,师生们回顾中东铁路120年的历史,感受今日哈尔滨高铁的日新月异。
哈尔滨铁路博物馆是一座系统展示哈尔滨铁路发展历程与革命历程的博物馆。该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生动的展示方式,全面呈现了哈尔滨铁路发展历程,见证了沙俄殖民、中苏共管、日本侵华、人民铁路等百年历史风云,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目前,哈铁博物馆已经成为公众了解哈尔滨历史文化的窗口和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基地。
传播学专业近年来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中,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系主任姜德锋老师发掘中东铁路的红色历史基因,在《传播学概论》课程中运用中共六大代表秘密赴苏联探索革命真理、瞿秋白两次经哈奔赴莫斯科特别是首译《国际歌》的经历,引领同学们理解铁路的传播功能,进而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根本问题。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塑造和精神引领。
今年10月,姜德锋、李翯两位老师还带领国际传播实验班学生远赴绥芬河进行现场沉浸式研学。新颖有效的思政融入方式还引来媒体关注,当时《人民铁道报》、央广网、《哈尔滨铁道报》及其融媒体平台都进行了跟踪报道。
此次传播学系师生研学的哈铁博物馆主要由历程馆、专题馆、收藏馆和詹天佑铁路文化广场组成。馆内文物展品达411种、3000余件,其中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使用过的讲台、座椅等珍贵历史文物,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列车时刻表、火车票、徽章和钢轨、铆钉、测量仪等老物件、老设备。
一段段铁路,一段段国运。博物馆内展陈着革命时期铁路发展的珍贵历史资料,让新传学子们能够透过历史的窗口,看到在革命时期铁路事业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博物馆陈列的照片、实物和文献资料等,也让学子们了解到铁路工人在革命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感悟到铁路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是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见证者。
12月14日,在传播学概论每周的第一次课上,姜德锋老师和同学们结合本学期传播学理论课上的一些知识点,引导学生领会理论。师生们讨论了前一天参观时的所见所闻。班长张博同学说,参观哈铁博物馆,更深地体会到了哈尔滨的历史,理解了铁路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美国学者库利上世纪初最早定义传播概念时,就列举了铁路,参观后我们更能理解了。姜老师则延伸还介绍了孙中山修筑铁路的理想,以及詹天佑对铁路的炽热情怀与护路壮举,并指出铁路与东北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
12月15日,当周的第二次传播学概论课上,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主任李群教授应邀走进课堂,他带来了自己的学术专著《黑龙江新闻史研究(1901——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并结合书中有关中东铁路、黑龙江地区报业的兴起等章节,高屋建瓴地讲解了“中东铁路与哈尔滨:媒介与城市的历史交融”的主题。
李群老师首先强调“万物皆是媒介”,指出铁路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信息传递的媒介。他通过历史案例展示了中东铁路如何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通过深入解读历史文件和战略考量,李群老师展示了中东铁路如何成为俄罗斯扩张的桥头堡,引发了与远东地区的深刻联系。还详细解读了铁路如何带来哈尔滨的城市化,深入探讨了铁路的建设如何影响了哈尔滨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活。他对香坊区地名的来历、对哈尔滨“开放包融”性格的解析,让同学们感到非常新鲜。可以说,以三十万字为黑龙江报业历史画像的李群老师,为本次研学“划了重点”。
同学们反响热烈。都书博同学表示,她深刻地了解了红色文化与铁路历史对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影响,懂得了哈尔滨的发展中既有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也经历了艰难险阻。张博同学感悟到了传播学理论与铁路发展的紧密联系。他说通过亲身体验铁路博物馆,能更深刻地理解了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此次“小课堂+大课堂”活动,不仅是一次对铁路发展历史的认知之旅,更是一次红色教育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深入了解到铁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增强了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种融合式的研学模式,不仅使知识更具体、更生动,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收获了更为丰富的体验。新闻传播学院将继续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把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与实地考察研学结合,为学生们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体验。(新闻传播学院供稿)